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八篇 裁军之战 第九章 外科手术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早在21世纪初,美国就提出了“非接触性战争”的概念,即不与对方直接接触,通过远程打击等手段来达到赢得战争胜利的目的。这也是美国在多次战争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20世纪末的南联盟战争。而随后,在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照本宣科,在多次战争中使用这一战术。

    到21世纪末,这一战术基本上已经普及开来。虽然在很多时候,要真正做到“非接触”,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能够在局部的战场上,在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中使用这一办法,并且尽量的降低自身在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付出的损失。其实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在中俄战争,这场最近的大规模地区性战争中,中国就尽量的在采用这一战术,通过避免与敌人的直接接触,通过远程打击等手段打垮对方的战争机器。而发生在美欧之间的恐怖战争也是一场已经变异了的“非接触性战争”。因此,在21世纪末的战争中,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情报搜集,火力打击,精确打击等方面的能力。

    这次,由欧美担纲的,针对巴基斯坦的这场战争也是从这一方式开始的。从一开始,欧美就没有打算要与巴基斯坦这个南亚地区强国直接对抗,而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弱点,发动了第一轮的打击!

    约翰斯少校驾驶的轰炸机处于编队的中间,因为轰炸机一直保持在高超音速状态下飞行,所以采用的是比较分散的编队。在阿拉伯海上空,距离卡拉奇还有400公里的时候,编队分散,少校带着他的僚机沿着制订好的航向继续前进。

    对于他们这些驾驶战略轰炸机的飞行员来讲,执行作战任务就如同是在演习一样,甚至很像是在进行一场游戏。只不过,这种游戏的代价是巨大的,失败之后无法重新开始,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少校驾驶的是现在美国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b-7。这是一种能够以10倍音速在20万英尺上空飞行,并且将携带的25吨炸弹投放到2万公里以外的目标上空的一种非常先进的轰炸机。这些技术性能指标其实并不能说明这一轰炸机到底有多先进,因为另外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轰炸机的硬件性能并不比这个差,甚至还要好一点。比如中国的战略轰炸机在冲刺的时候,速度就能够达到15马赫,而且巡航速度也在12马赫以上。另外,欧洲的战略轰炸机的作战半径超过了25000公里。而这里所说的先进,是指在这种轰炸机上,有着完善的电子对抗装置,能够不借助任何辅助性电子战飞机的支援,对敌后纵深内的战略目标实施精确轰炸!当然,轰炸机的救生设备也非常先进,只是没有任何一位飞行员相信飞机制造厂家的话,能够在20万英尺的高空,从10马赫的飞机上弹射出来逃生,即使成功了,恐怕那滋味也不好受,而且,这方面的技术一直没有过关,在飞行员的条令中明确的规定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在极限状态下弹射逃生的,至少应该让飞机下降一点,速度放慢一点。但是,在战斗的时候,如果被击中的话,哪还有时间让飞机慢下来呢?

    少校并不相信自己这么倒霉,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算不了什么。他们的轰炸机甚至有信心突破中国人的防空网,那巴基斯坦的防空网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在多次计算机的模拟对抗演习中,他们都成功的突破了中国的防空系统,将装有能够毁灭一个城市的核炸弹投到了目标上空,然后安全返航。当然,少校对这类具有鼓舞士气的模拟演习并不是很信任。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这次要对付的只是一个弱小的巴基斯坦,对少校来说,他仍然信心十足!

    “进入预定航线!”副驾驶杰迪表面上很镇定,大概他已经将这次的行动当做了一次演习。

    少校很想提醒一下这个才从飞行学院毕业的副手,这不是演习,这是真实的战争,但是他想了一下之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无聊的想法。这与演习又有什么区别呢?甚至还比不上大规模的演习,因为他们不会遇到能够拦截他们的战斗机!

    “自动驾驶,上尉,启动信息交换系统,负责好你的工作!”少校下达了命令,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在2人机组中,副驾驶是领航员,一般负责与后方的支援系统联络,随时更换战场信息,而少校的工作是操作机载设备,获取目标信息。

    两人有条不紊的干了起来,上尉一直紧张的注视着眼前的电子屏幕。这是从三维虚拟环境中放大了的一个屏幕,如果后方的支援系统收到了新的情况,或者是有新的命令,出现了新的目标的话,那么所有的信息都将立即显示在这个虚拟的屏幕上。少校并没有将自己的虚拟环境放大,他仍然在努力的搜索着需要他们攻击的目标,只是在对某处有所怀疑的时候,才会把那边的图象放大,然后让计算机与其进行对比,确认是否是他们要打击的目标。

    b-7上的探测系统能够发现450公里范围内的汽车大小的目标。虽然比起空中指挥机以及战场侦察机来讲,这种探测能力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是,能够在这么快的飞机上仍然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已经是全世界最好的了。至少,在少校看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