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三篇 混乱尘世 第八章 环球访问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中国海军的环球航行并不多,最早的一次是在21世纪初,当时以“哈尔滨”号驱逐舰为主的舰队访问了数个国家,但是这只能够算得上是一次礼节性的军事访问,其展示力量的成分不大,因为当时中国海军的实力还相当弱,不要说海军强国,就连一支蓝水海军都海算不上!

    随后,中国在完成了国家统一之后,第一支航母舰队完成了第一次带有示威性质的环球航行,而这次环球航行,也正式拉开了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访问活动,更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开始!而到鲁毅率领舰队进行环球访问这次,期间只有3次正式的环球访问活动,规模都不是很大,因为展示实力,并不需要太过于张扬,很多时候只需要表示自己的存在就足够了。即使是现在,鲁毅这次环球航行带着不同一般的性质,仍然只是一支航母编队,规模并不大,舰队主力是才建成服役的“怒江”号航母与“高邮湖”战列舰,另外还有“唐格拉山”号,“格日丹东”号,“峨眉山”号三艘导弹巡洋舰,以及“南宁”号,“成都”号两艘反潜驱逐舰,“前进”号,“东方”号两艘快速综合战斗补给舰,虽然海面下至少还有两艘攻击型核潜艇护航,但是这两艘潜艇并没有出现在出访的名单中,也不会随同舰队一起进入访问的港口。可以说,这是中国海军技术最先进的一支航母战斗群,也是中国海军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按照宏伟的海军发展计划,未来20年内,海军都将以这种航母战斗群为基础进行发展!

    “怒江”号是在2064年初才完成建设,并且在2066年底结束了技术性海试的,中国海军最新的一艘航母,这是在“嘉陵江”级航母上进行了大范围的改进,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以及新战术概念的新一级航母的首舰。可以说,“怒江”号在中国海军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因为还有很多技术没有达到实用的地步,所以仍然使用了部分以往的设备,但是在建造时已经留出了将来改进的空间,按照计划,将在15年之后的第一次全面大修中换上全部的新设备,而到时候,该级航母的建造工作已经完成了!从作战使用上来看,“怒江”号是中国设计的第一重侧重于近海打击型的航母,虽然其夺取制海权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但是增加的大量设备,特别是电子与指挥系统中,主要就是针对近海打击任务而选装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特色,其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航母结构上产生的变化。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航母的外观了,因为侧重于近海打击行动,所以航母必然要承担更加繁重的战机起降作业,这就要求尽量的提高航母甲板的面积,以及使用效率。所以,“怒江”号的外型比起“嘉陵江”级航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甲板面积增加了15%,另外强调了双侧直通式飞行甲板的使用效率,在以往的右侧甲板上也增加了固定翼飞机弹射与回收装置。这些变动,极大的提高了航母的航空作业效率,更增强了航母的打击能力。当然,从外观上看起来,也威武了很多!

    “高邮湖”号战列舰是在2065年服役的,是中国最新一级战列舰“昆明湖”级的三号舰,标志着中国海军战列舰的最高发展水平,因为从“高邮湖”号开始,已经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其主炮系统得到了增强,不但能够发射新式炮弹,而且射程与精度都得到了提高。另外,战列舰还专门加强了短程防空能力,作为航母的贴身保镖,“高邮湖”号的防空能力是不容低估的。

    三艘巡洋舰是2060年开始服役的“泰山”级防空导弹巡洋舰的3,5,6号舰,其中“峨眉山”号是最新的一艘,于2067年初才加入海军行列。这级巡洋舰在继续增强其远程防空能力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其203毫米舰炮的打击能力,因为多场小规模冲突显示,巡洋舰进行近海支援的能力其实并不比战列舰弱!而且203毫米炮弹已经能够对付85%以上的地面目标了!而最关键的是,这一级巡洋舰的排水量增加到了21000吨,留出了很大的改进空间,同时火炮的基础是按照容纳300毫米舰炮来设计的,如果有必要,随时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舰炮。同时,在采用了新式的聚变反应堆之后,其强大的功率不但能够让巡洋舰达到85节的最大速度,同时还能够支撑起6座末段粒子炮拦截系统进行工作。

    两艘驱逐舰以及两艘快速综合战斗补给舰也是最新的型号。两艘攻击型核潜艇就更不用说了。而在这些水面战舰中,最大的特征是为了保证获得超过80节的速度,而采用的新型船体。要达到80节以上的航速,如果采用以往的普通船型的话,发动机所需要达到的功率密度是相当吓人的。虽然聚变反应堆技术能够提供足够的输出能量,但是电机系统却无法达到要求。所以,必须要采用新型船体来适应速度的要求。当然,各国采用的船体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个基本特征,即都使用了穿浪型船体结构,因为这是比较有效的办法,同时技术也比较成熟的办法之一。相对来讲,穿浪型船体的技术跨度并不大,而且民间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所以在军用上,也不会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只是,在面临大吨位的航母与战列舰的建造问题时,主要的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