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篇 战略僵持 第三章 战略平衡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舰派,所以,日本海军中的航母派军官并没有让自己以航母为海军主力的作战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相反的,日本将更大的力量投入到了研制新式战列舰,以及制造新式战列舰主炮的行动中去了!而在日本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日本新一代射程达到了850公里的540毫米口径战列舰主炮也研制成功了,虽然仍然与中国战列舰主炮的射程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随着日本新式炮弹的研制加速,这种差距将迅速缩小。相应的“金刚”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也加速了,并且在2046年初,设计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在横须贺铺下了第一块龙骨,进入了紧张的建造阶段。当然,这种在没有完成设计时就开始建造的做法并不可取,这直接导致第一艘“金刚”号的建造工作延长了半年,同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导致服役时间晚了至少9个月。而第二艘“雾岛”号的建造工作也延迟了3个月,直到第三艘“长明”号时,才解决了设计上的问题,但是此时距离日本战败已经不是很远了!

    当然,日本也并不是不重视航母的发展,因为现在的海战中,航母所提供的防空掩护力量,几乎是任何其他力量所无法取代的。但是,日本大部分海军将领对航母的认识都很偏颇,即使是有限的支持航母发展,也有很大原因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而并不是自主自动的发展新式航母!

    在知道中国加快了“嘉陵江”级航母的建造进度后,日本迅速的做出了反应,海军部向四大造船船厂发出了通知,必须要尽快拿出新一代航母来,以对抗中国这种“变态”级航母带来的威胁!

    在确定了技术要求之后,日本的“凤翔”级航母开工建造了,虽然日本海军强烈要求增加航母的载机能力,这最好是采用中国“嘉陵江”级航母的设计,因为这是最有效的增加载机作战能力的航母设计方法。但是,以当时日本的科技力量,特别是在设计大型航母方面的技术经验,日本根本就拿不出这样的设计图纸来。而即使向欧洲引进这样的技术,恐怕也来不及了。当然,手里有现成技术的美国不一定见得将这么重要的航母技术卖给日本!

    “凤翔”级航母仍然采取了以往的斜角甲板设计方案,只是排水量比“赤城”级增加了15000吨,除了改善航母结构,增强航母抗沉与抗打击能力,另外可以多携带2000吨航空燃料,1500吨弹药。但是,以及日本海军对航母作战思想的限制,航母载机数量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还因为要加强航母结构,所以载机数量有所减少,只能够携带84架作战飞机,这远远的低于中国任何一艘航母的载机能力!

    当然,中日双方不仅仅在建造新式航母与战列舰这两种主力战舰,同时也开始扩充别的舰种,这其中的重点,自然是潜艇!

    通过这场海战,双方都发现自己临时改进的重型潜艇用鱼雷的作战效果非常理想,而且这还仅仅是做了初步的改进,勉强加大了战雷头的装药量以及战雷头的结构,就能够有效的对付对方的主力战舰了!而且,现代化潜艇在海战中的优势表现得相当明显,特别是在各国水面战舰的速度纷纷提高,而反潜探测能力却并没有提高多少#葫以,潜艇必然会在海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日几乎同时开始建造新一代潜艇,同时开始加强潜艇的反潜作战能力,道理很简单,在水面舰艇的反潜能力降低,一时半会又无法出现质的提高;而航空反潜力量又无法为舰队提供全时段的反潜能力,在这一情况之下,只有加强潜艇本身的反潜能力,因为实战已经证明,潜艇就是最好的反潜武器!

    在改进现有潜艇,并且加快新式潜艇建造工作的同时,双方都在寻求更为强大的潜艇武器,即更为先进的潜用重型鱼雷!现有的潜用重型鱼雷几乎都是在老实鱼雷上改进而来的,所能提高的作战能力非常有限。最明显的是战斗部破坏能力偏小,无法有效的对付有防鱼雷装甲带的主力装甲,以及鱼雷的速度已经无法跟上水面舰艇的速度了。以中国的35号650毫米鱼雷的速度为例,其最大速度虽然达到了70节,但是正常作战速度只能够达到50节,而日本的主力水面舰艇的速度却达到了55节以上!而日本的533毫米重型鱼雷的速度只能达到50节,根本就追不上任何一种装备了聚变动力系统的水面战舰!

    新式鱼雷的研究工作并不是很顺利,毕竟鱼雷无法使用聚变动力系统,大多数鱼雷使用的是蓄电池作为动力源,而比较先进一点的,使用的是大功率封闭式内燃机。而这两种动力系统的功率密度是无法让鱼雷达到100节以上的速度的#葫以,必须要开发新的鱼雷动力系统,但是这绝对无法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即使在好多年前,很多国家就已经在开发这方面的技术了,但是遇到的技术难题很难迅速解决#葫以,在这场战争中,潜艇虽然具备有强大的威胁能力,但是受到使用武器的限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潜艇的作战模式主要是拦截射击,即在对方战舰的航线前埋伏下来,然后从侧面进行攻击!而这,极大的限制了潜艇战力的发挥,恐怕,这是所有潜艇官兵最为不甘心的事情吧!

    除了提高潜艇作战能力之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