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九州岛一战,彻底的改变了战场上的局势。在最后阶段,虽然中日战列舰舰队之间的决战草草收场,因为日本舰队已经丧失了制空权,而中国舰队还有能力发动新的空中打击。最后,日本战列舰舰队提前撤离了战场,由空军为其断后。而中国舰队也因为损失巨大,加上日本空军带来的巨大威胁,放弃了追击行动。海战,在11月7日21点左右收场了。
这场海战中,中国损失了两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其中,两艘战列舰是在遭到了日本潜艇的鱼雷攻击之后沉没的,而另外的巡洋舰与驱逐舰大部分也是在负伤撤出战场的途中遭到了日本潜艇的鱼雷袭击而沉没!出了11艘主力战舰战沉之外,“黑龙江”号航母遭到了重创,飞行甲板挨的那枚导弹彻底的破坏了航母的机库,同时让航母失去了持续作战能力。原先判断伤势并不重,但是驶回港口之后,才发现支撑航母飞行甲板的承力结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多半原因是没有及时修理,仍然在继续起降作战飞机造成的。而这种伤,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够修复。另外,“色林错”号战列舰挨了几发炮弹,至少需要维修好几个月。但是不管怎么样,中国舰队的主力战舰基本上都生存了下来,而且并没有遭受到多大的损失!
日本舰队的损失就非常巨大了,参与海战的6艘战列舰全都受了伤,虽然大部分是由海军攻击机的导弹造成的,伤势都不算很重,受伤最严重的“武藏”号也只需要维修一个月便能够重新参战了。但是,日本的航母舰队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参战的八艘航母都受到了打击,其中3艘航母战沉,其中一艘是被海军攻击机击沉的,而另外两艘都是在撤出战场的时候,被埋伏在其航道上的中国核潜艇干掉的!另外,参战的21艘巡洋舰被击沉了12艘,另外还有5艘遭到重创,至少在3个月内难以参加作战行动。驱逐舰的损失最小,只有5艘战沉,另外的也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
这些,都是中日公布的作战损失公告中的数据,但是,还有一条没有公布,那就是双方潜艇的损失。根据后来查阅双方的战争记录,在这场海战中,中国至少损失了3艘核潜艇,而且还有两艘核潜艇遭到了重创,却奇迹般的回到了港口!而日本则至少损失了7艘常规潜艇,另外还有多艘潜艇“失踪”!
可以看出来,中国在这场海战中算是胜利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的胜利是很勉强的,而且在这之后,中国海军舰队必须回到本土港口,进行改进与维修,在这场海战中暴露出来的巨大的问题,让中国海军发现了自己战舰的致命缺点!
首先,是战列舰的主炮威力严重不足#轰然,中国战列舰的射程能够达到900公里以上,甚至在发射最新式的增程炮弹时能够达到1100公里。但是,在射程超过了700公里时,必须使用火箭增程弹,而这种炮弹根本就无法击穿日本战列舰的主装甲,且命中精度很低!原本,中国战列舰的主炮是能够对付“大和”级战列舰的,而且能够在850公里左右打击“武藏”级战列舰,但是,在战争期间,日本已经加强了这两级战列舰的装甲防御能力,而且还新建了“陆奥”级战列舰,乃至更变态的“金刚”级战列舰。这些都是中国战列舰主炮无法对付的。这个问题已经变得相当严重了!
这次海战之后,中国立即加快了新一代460毫米见跑的研制工作,同时也发动所有力量研究新式炮弹。很多人肯定会怀疑中国为什么不发展更大口径的战列舰主炮,这就要从中国海军对战列舰的主要用途上来说了。首先,中国不将战列舰作为海战的决定性力量使用,在分配到战列舰的任务中,对地打击与为航母提供最强大的防空掩护,是战列舰最重要的两个任务,而参与海战,只是战列舰的次要任务。而且,根据中国当时掌握的炮弹技术,足以在460毫米口径上发展出一种威力更大的炮弹了。最主要的是,中国至少有10万发460毫米口径的炮弹储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自然不能够浪费了!当然,新式战列舰的研制工作也加紧展开了,在确定了将“色林错”级战列舰的后两艘,即“纳木错”与“扎日南木错”号战列舰的排水量增加15000吨,其中就有一部分是为安装新式主炮留出的空间。同时,新一代的“喀纳斯湖”级战列舰加快了研制进度,海军部也下达了新的设计技术指标。首先,这种战列舰需要能够对抗日本战列舰540毫米主炮穿甲弹在400公里距离上的打击,以及对抗日本反舰导弹的打击,另外必须加强水下防御能力,对抗533毫米鱼雷250公斤雷头的打击。同时,战列舰至少要装备9门460毫米主炮,携带能够持续作战半年的物资。另外,速度必须达到55节以上,在不降低其他技术指标的同时,必须增加一条指挥通道,具备在没有更多支援的情况下,依靠航母侦察机的有限情报,对900公里外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设计部门拿到这些技术要求之后,原先计划的45000吨的排水量根本无法为满足海军的要求提供足够的空间与容纳能力!最终,海军放弃了部分次要要求,在保证满足主要性能的前提下,答应了将排水量增加到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