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的程度上,激光武器却是非常理想的反卫星武器!
卫星不如同导弹,一颗先进的军事卫星的价值都在10亿美元以上。卫星是需要持续工作的,而不像导弹,只需要打出去,命中目标,就算是完成了任务,而整个作战过程就10分钟到半个小时!而正是这种限制,让卫星无法具备太多的反激光武器的能力。当然,这就让激光武器有了用武之地!
到2040年时,中美欧仍然在继续使用的高能激光卫星的数量都不是很多了,而这些卫星几乎都不再承担反导弹的任务,它们的目的是响动的,瞄准所有敌对国家的军事卫星,在全面战争爆发的时候,立即摧毁掉对方的军事卫星系统!
而到2030年时,日本也开始部署高能激光卫星,而日本人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要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拉近与对手在卫星能力方面的差距,减小战争中的压力!
在激光武器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最具备潜力的粒子束武器还在概念研究的最后阶段,而国家安全又急需一种有效的天基反导弹武器系统,而这个责任,暂时落到了动能武器身上!
这里所说的动能武器并不是火炮或者动能导弹一类的武器系统,而是专指电磁炮,因为只有电磁炮,才能够满足外太空反导作战的要求!
早在21世纪初,美国就开始研制电磁炮,但是最严重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电磁炮的能量储备问题,二是电磁炮的材料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电磁炮就永远无法进入实战使用阶段!到2010年左右,电磁炮的储能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这一技术多半取自高能激光武器系统,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差别并不大,都是以电能做为中介能源!高能激光武器需要的是瞬间高电压,以此产生高激励,最终产生高能激光束,而电磁炮需要的是瞬间高电流电源,能够瞬间承受与输出10兆安左右的强大电流,以此推动弹丸前进,转化为动能!当然,这个技术难度并不是很大,只需要在电源方面做一定的改进就能够满足需要了!
但是,在电磁炮的材料方面,却一直没有找到能够满足需要的材料!研究的重点是在超导材料方面,因为只有超导材料才能够承受巨大电流的时候尽量的减少烧蚀,达到使用要求。但是,在2015年之前,人类掌握的所有超导材料都无法满足要求。因为所谓的超导材料并不是没有电阻,而是电阻很小,而在10兆安左右的强大电流下,就算是很微小的电阻都将产生巨大的热量,最终使材料被烧蚀,或者变形,失去使用价值!
这个问题直到20年左右,中国才首先在这个关键性问题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了一种具备了实际使用价值的新超导材料,并且通过磁悬浮技术,使炮弹不直接与电磁炮的导规接触,最终初步解决了电磁炮的烧蚀问题。到2018年左右,欧洲与美国也解决了相应的问题,这时候,部署外太空动能反导武器才看到了实现的希望!
中国是在2020年左右开始部署外太空动能反导系统的,但是进度一直很缓慢。因为现在中国掌握的电磁炮技术仍然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其实,美国与欧洲也在这方面遇到了难题。而最终,是美国在2022年左右找到了一条可靠的途径,解决了电磁炮实战部署前的难题,最终于2023年发射了第一枚动能反导卫星。在2025年前后,中国与欧洲也开始全面部署自己的动能反导卫星系统了!
而直到这时候,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才开始成熟。到2030年左右,中美欧基本上都加强了自己的国家防御系统,各部署了数十枚动能反导卫星。而到2030年,美国已经具备了同时拦截800枚战略弹道导弹(弹头)的能力,而中国与欧洲在2031年左右也达到了这一水平,具备了初步拦截敌对国战略打击的能力。当然,这种拦截能力其实还是无法满足全面战争需要的!
在2030年左右,中美两国都拥有大概1200枚战略弹道导弹,欧洲也拥有1000枚左右的战略弹道导弹!而在没有有效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限制下,各国的战略弹道导弹基本上配备了10个以上的弹头。按照中国战略弹道导弹的装备情况,陆基战略弹道导弹一般装备有10个弹头,其中真弹头5枚,海基战略弹道导弹一半携带12到14枚弹头,其中60%的假弹头。按照这一比例计算,中国装备有战略核弹头6000枚左右,即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防御系统识别出了所有的真弹头,仍然无法将所有弹头都拦截下来,就算要拦截所有在上升阶段的战略导弹都不可能#葫以,在2030年左右,几个大国的国家防御系统其实还是很不完善的,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改进电磁炮的项目一直在三个大国中进行中,因为按照物理学理论,电磁炮的改进余地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作为动能武器,其毁伤效果更是其他的任何拦截武器都无法比拟的。但是,电磁炮的改进难度也是非常巨大的,问题还是一样,更有效的能源系统,以及更耐用的材料。而这两个难题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最难以攻克的问题,要想得到长足发展,不仅仅需要投入,更需要各种相关的技术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