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三篇 志愿战争 第六章 貌似神非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志愿军参战后的第一场战斗,不但让后方的王一林松了口气,让周国辉觉得自己选对了指挥官,同时也让前方坐镇指挥的许常青暗暗的轻松了许多,就连前线的官兵都大大的出了口心里的恶气,对印宣战这么久了,这还是他们打得最爽快的一场战斗!

    最兴奋的莫过于空降15军的官兵,当他们再次成为急先锋的时候,这支已经在战火中锤炼得无比精练与强悍的军队用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持续了24小时的战斗结束之后,空降15军终于在前线站稳了脚跟。现在空中突击师已经攻占了西姆拉,空降师已经夺取了珀丁达,而独立空中突击旅已经越过了巴尼伯德,正在向密拉特突击。按照作战计划,空降15军必须要在48小时之内对喜马偕尔邦与旁遮普邦内的印度进行合围,并且打击这些印度军队,让其失去突围的能力,为后面40军与42军投入战斗扫清北面的威胁,同时吸引住印度人的注意力,让印度前线的兵力运动起来!而现在,他们只用了24小时,就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

    看到空中突击旅还在无限制的向前推进,黄飞虎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有第三次让参谋长给前面的那名冲动的上校发出命令,让他在2个小时之内必须停下来,并且回到预定的地区来#蝴们空降15军虽然发动了志愿军的地面进攻,但是他们绝对不是主要进攻力量。现在印度集结在北部地区的兵力超过了100万,如果他们孤军冒进的话,这些印度军队压都可以把他们压死了#葫以,在完成了第一简短的目标之后,他们就要集中兵力,在已经控制的战区上构筑一道活动的防线,用运动战来消耗印度反扑的部队,并且让印度不得不重视他们这支力量,为别的志愿军部队创造突破的机会。所以,现在空降15军基本上已经停止了进攻,开始对被分割出来的印度军队进行打击。其实,仔细一看地图,就会发现,空降15军的胃口还真是大,一下就将至少30万印度军队给切割了开来,而这可是他们兵力的十倍以上!如果这些印度军队全力突围的话,恐怕空降15军又要像一年前40军在哈萨克斯坦那样,打一场艰苦的防御战了!

    除了空降15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外,空军取得的战果也不错。不说别的,光是他们一战就击落对方250架战机,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战果了。而在随后24小时持续不断的空中打击中,他们还摧毁了200多架印度停在地面上的战机,摧毁了10多处印度的空军基地,20多处陆军基地,10多个物资存放地。而在负责战场支援的攻击机部队中,24小时的高强度出击,让他们消灭了1000多辆印度的坦克,2000多辆装甲车,同时破坏了数百段公路,仅仅是空中打击,就已经消灭了印度第一线部队的绝大部分重装备!可以看出来,志愿军空军对地面进攻提供的帮助是非常有力的。而且,在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击落了12架f-35,而这还是中国空军第一次干掉f-35!

    本来,f-35的主要用途并不是空战,按照美国空军的设想,f-35是高低搭配中的低级货,主要的用途是对地打击,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执行空战任务。所以,f-35上装备的相控阵雷达的功率并不是很大,探测距离也只有150公里左右(对3平方米雷达反射面积的目标而言),而且,f-35的弹舱并不大,严重的限制了其携带的导弹数量。虽然,也可以外挂武器,但是这又会破坏战机的隐身性能,得不尝失。而携带弹药过少,已经是现在两种具备有隐身能力的战机的通病,再怎么说,战机内部的空间是很狭窄的,也很有限的!

    美国空军上个世纪末制订的采购计划中,因为受到经费的限制,加上前苏联解体,失去了最大的一个对手,所有f/a-22的采购数量一降再降,最后这种主力防空战斗机的采购数量被降低到了294架,仅仅够取代最重要地区的f-15战斗机#轰然,在3年前,当中国崛起的势头已经无法阻挡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了空军采购增强方案,f/a-22的采购数量提高到了497架,达到了第二次削减后的数目,但是比起美国在全球行动的需要来,这个数字还是太少了。迫不得已之下,美国开始对f-35进行改进,并且开始着手研制新一代中程空空导弹,希望通过这种“廉价”的战斗机来弥补防空能力不强的问题,增强空军的空战能力!

    f-35的改进计划是在3年前制订的,现在第一架经过改进的样机还在进行实验,而新型中程空空导弹更还在研制之中。所以,美国是不可能向印度提供这种空战增强型的f-35,印度拿到的仅仅是基本的型号,其空战能力很值得怀疑!如果真要让一名专业的战斗机飞行员来评价f-35的话,肯定是不合格,因为这种战机在机动能力,速度,爬升率,升限,加速性,雷达探测能力,以及携带的武器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欠缺。其最高1.5马赫的速度根本无法满足空战需要,而其15000米的升限更是限制了其高空拦截能力,连第三代战斗机都比不上的机动能力,恐怕会让绝大部分飞行员绝望。但是,在这么多的缺陷中,却有一个很强大的优点,就是具备有全方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