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一篇 蓝水海军 第三章 蛟龙出海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号却并没有改变航向,而是继续朝安达曼群岛前进。为什么印度要将两支本就比中国舰队要弱小的航母战斗群分开行动呢?其实这道理并不复杂,因为“维兰特”号并没有完成维护工作,而那使用了60多年的主机大概也坚持不了多久吧,而护航的那些护卫舰的作战半径也就只有2000多公里,在没有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情况下,“维兰特”号航母战斗群必须到安达曼先补给燃料,维护一番。而这,必然又要耽搁不少的时间吧!

    印度航母舰队的行踪自然逃不过侦察卫星的眼睛。而出了如此下招,很多人都认为印度海军这下要倒霉了,中国海军绝对不会放过这次天赐的机会,抓住印度海军暴露出的弱点,一举消灭突前的“甘地”号航母战斗群,然后再北上诱惑“维兰特”号航母战斗群,歼灭印度海军主力部队,最后打击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的印度军事基地,如果有可能的话,甚至会占领这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群岛。如果“维兰特”号不出来应战,与空军一起守住这两个群岛的话,“中华”号航母战斗群必然会西进,切断印度本土与这两个群岛的联系,困死那里的印度军队。而且还将直接威胁到印度脆弱的后方。很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海军是没有选择的。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中华”号航母舰队在通过了巽他海峡之后,却放慢了前进速度,航速由30节下降到了18节,以经济航速前进。这一下,又让世界各国搞不懂了,如同美国这类的老牌海军帝国甚至在嘲笑中国海军的经验不够丰富,犯了低级错误呢!

    中国海军舰队会犯低级错误吗?也许会,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绝对不会犯低级错误,在总参与海军总部都盯着的情况下,就算黄伯涛昏了头,都不会让他犯低级错误,而且现在舰队的前进速度,还不是由黄伯涛来决定的。而“中华”号航母战斗群减低速度,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从香港出发之后,在通过巽他海峡时,“中华”号航母战斗群已经狂奔了3000公里。虽然,这对任何一种战斗舰艇来讲,3000公里算不了什么。但是“中华”号装的是乌克兰生产的燃气轮机,在全速运行了60个小时之后,确实需要喘口气。即使这种标称能够连续全速运转数百个小时的燃气轮机还可以继续坚持下去,但是谁都不希望当航母投入战斗之后,发动机出问题而影响到整场战役吧!而这还是次要的原因。

    在总参与海军总部联合制订的作战计划之中,“中华”号航母战斗群并不是主要的打击力量,相对来讲,这只是一个诱饵,引诱印度舰队上当的舰队。而且,从航空兵打击力度上来讲,“中华”号也比不上“共和国”号,自然,打击印度舰队的主要任务就落到了“共和国”号的身上。而此时,“共和国”号航母舰队正在伪装之下,向马六甲海峡慢腾腾的前进着。即使在路上不出任何意外,“共和国”号航母战斗群到达攻击安达曼群岛的海域时,都比“中华”号与“甘地”号航母战斗群接触的时间晚了4个小时。也许,在常人看来,4个小时算不了什么,但是在海战之中,特别是现代化的,高节奏的海战之中,4个小时就足以决定一场大海战的胜负了#葫以,现在“中华”号航母战斗群必然要放慢前进速度,等“共和国”号航母战斗群赶上来。

    这时候,中国海军司令部的计划也基本上浮上水面了。“中华”号航母战斗群从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在南面摆出向印度洋腹地突击的样子来,吸引印度海军舰队前来围堵,以此拉开印度海军两支舰队之间的距离。而隐蔽前进的“共和国”号航母战斗群将从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迅速打击安达曼群岛,在印度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以航母舰队携带的特种兵控制印度洋这道天然的屏障,为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做好准备。而在完成这一个任务之后,“共和国”号将与“中华”号配合,南北夹击印度航母战斗群,争取一举消灭印度海军的主力舰队,消灭这个印度洋上的巨大威胁。从而达到控制印度洋,改变海上实力对比的目的,也打通了到巴基斯坦的海上通道。

    可以毫不客气的讲,中国海军的这一举动带有很大的风险性,如果仅仅是从海军的角度来讲,恐怕即使让美国海军指挥官来制订作战计划,他们都不会这么做,因为这已经犯了兵家大忌。分散本就不占绝对优势的兵力,这不就给了对手各个击破的机会吗?而且中国海军的两支舰队联合使用的话,印度即使将其所有海军舰队都加起来,都绝对不是对手。而这么考虑,也正是只从海军一个方面考虑的,所以也存在着局限性,毕竟战斗并不是海军一个军种的战斗。而且,中国海军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歼灭印度海军主力舰队。因为有了太多的方面需要照顾到,也有了那么多的烦恼存在,所以中国海军也必然会做出这样冒险的行动来,而“共和国”号隐蔽前进,也正是要满足这些需要!

    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中国由于在印度洋上没有出海口,更没有自己的基地,所以这次海军远征,存在着太多的局限性,由于失去了以前一直与海军并肩战斗的空军的支持,海军这次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战斗,这对刚刚走入蓝水的中国海军来讲,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