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曾国藩全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部 黑雨 第二章 整饬两江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甲子科江南乡试终于正常举行——

    在江宁城百废待兴的时候,曾国藩压下了两江总督衙门、江宁布政使衙门、江宁知府衙

    门等官衙的兴建,将经费用在两项建设上:一是满城,一是江南贡院。修复满城是为了讨得

    朝廷的欢喜,恢复江南贡院,则为的是笼络两江士子的心。

    满城建得慢点不要紧,贡院的兴建则一刻也不能缓。今年是甲子年,为例行的大比之

    年,其他各省都按规定期限,于八月中旬结束了秋闱,唯独安徽、江苏例外。安徽、江苏两

    省在康熙六年以前还是一个省,名曰江南省(它与江西省同属一个总督的管辖,所谓两江,

    即江南与江西的简称),省垣江宁。后来虽分成两省,但乡试并未分开。安徽省的士子,每

    到大比之年仍到江宁来参加乡试。自从咸丰二年底,太平天国将都城定在此以后,苏、皖两

    省的乡试便中断了。咸丰十一年,曾国藩想在安庆设立一个上江考棚,专考安徽士子,但因

    为皖北仍在太平军之手,遂未果。这样,十二年多时间里,安徽、江苏两省士子便眼睁睁地

    失去三次飞黄腾达的机会。一到江宁重回朝廷之手,要求立即开科取士的呼声,便雷鸣般地

    灌进曾国藩的耳中。

    曾国藩本人的急迫心情并不亚于这些士子。在当年出师前夕昭告天下的檄文里,他竭力

    谴责的就是太平军“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以尽”的行为,号召所有

    读书识字者起来捍卫孔孟名教。这些年来,他的确也以“卫道”的口号争取了大部分读书人

    的拥护、支持,这正是他成为胜利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到了他为这些读书人酬谢的时

    候了。更何况作为恢复中断十二年之久的乡试最高主持人,历史将会以怎样令人炫目的语言

    予以记载啊!曾国藩每想到这些便激动万分。这个凭借着府试、乡试、会试才有今天地位的

    荷叶塘农家子弟,深深地理解贫寒士子盼望出头的苦心,也深深地以执掌文衡而感到无比的

    荣耀。他每隔几天便要亲临江南贡院工地,督促他们务必在十月底全部竣工,决不能耽误定

    于十一月初八日的甲子科乡试。前几天,江南贡院终于如期完工,曾国藩和所有苏皖官员们

    都觉得肩头上轻松了许多。

    近日里,来自江淮大地、苏南苏北的二万士子,络绎不绝地涌进江宁城,给正处在由废

    墟重建的千年古都带来一股新鲜的机趣。这些士子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不及弱冠的青

    年,有肥马轻裘、呼奴喝仆的富家子弟,也有独自一人挑着书箱、布衣旧衫的清贫寒士。他

    们走在街上,出入逆旅酒肆,一个个头上扎着长长的发辫,满嘴里子曰诗云,令金陵遗老们

    真有重睹汉官威仪之感!

    江南乡试,向为全国瞩目,不仅录取人数仅次于直隶而居第二,更因为殿试一甲人员之

    多,令各省羡慕。清代自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取士,到咸丰二年壬子科后金陵落入太平天国为

    止,共九十一科,江南出状元五十名,榜眼三十二名,探花四十二名,居全国第一,远在其

    他各省之上。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又是金陵克复后的首科,主考官放的何人,士子们都在

    互相打听。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只有极个别有亲戚在北京做大官的人心里有数,但他们都

    不讲。被猜到的正副主考官有好几十个,众人都拿不准,唯一拿得准的是:今科江南乡试的

    正主考官一定是一位德高望重,才学优长的翰苑老前辈。

    这一点果真被猜中了,临到考试的前十天,两江总督曾国藩才接到部文,得知正主考官

    放的是刘昆,副主考官放的是平步青。刘昆字玉昆,号韫斋,道光二十一年翰林。咸丰元年

    由翰林院编修调任湖南学政,咸丰四年迁内阁学士,不久迁工部右侍郎。咸丰十一年因过革

    职,两年后复职任鸿胪寺少卿,今年初升为太仆寺少卿。如今即以堂堂九卿的身分主持江南

    乡试,为参加是科乡试的士子们增色不少。平步青字景孙,今年三十二岁,时为翰苑编修,

    是个官运正好的俊逸才子。说是今天申正可抵金陵,申初,曾国藩便带着江苏巡抚李鸿章、

    学政宜振甫和安徽巡抚乔松年、学政朱兰以及江宁藩司万启琛等高级官员亲到下关接官厅迎

    候。

    湘军在裁撤过程中接到上谕:为着长远考虑,不必全部裁尽,可以保留三万左右的兵

    力。曾国藩正为此事而忧虑,这道上谕出乎意外,令他欣喜异常,立即决定长江水师暂不

    动,吉字大营保留十六个营八千人,霆军留下八个营四千人,其余张运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