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曾国藩全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部 野焚 第三章 强围安庆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破岗湖,与纵湖相接。这一带号称鱼米之乡,是安徽最富饶的地方。安庆被围之后,城内的

    柴米菜蔬主要由菱湖运来。叶芸来为保全这一条通道,派副手巩天侯张潮爵带八千人,沿湖

    筑了十八座石垒,将菱湖牢牢看管。

    北门外一条大道连庐江、庐州,历来是安庆与北面联系的主要陆路。离北门十五里处有

    一险要地段,名唤集贤关。关外山岗起伏,尽是红色花岗岩,当地人叫它赤岗岭。集贤关犹

    如一道天门,扼控着安庆通向皖北的这条官马大道。叶芸来派他手下第一员猛将刘伕林防守

    此地。刘玱林带领五千精锐之师,沿赤岗岭建起四座大石垒,如同四大金刚似地将集贤关死

    死地把守。叶芸来守安庆,运用的正是太平军行之有效的传统战术——守险不守陴。

    湘勇和太平军就这样对峙着,时打时停,城也攻不下,围师也不撤。陈玉成几次亲自带

    兵救援,都未能突破曾国荃的两道濠沟。每次打了几仗后,又因别处战事紧急,陈玉成又不

    得不调兵他往。

    安庆战场引起了天王洪秀全的关注,他命令干王洪仁玕设法解安庆之围。洪仁玕是天王

    的族弟,自幼饱读诗书,一心想走科举功名的道路。洪秀全起义前,曾与他密谈过,但他不

    参加。起义后,洪秀全派人回花县老家接眷属,再次邀请他,他又拒绝了。后来,清朝廷通

    缉洪氏族人,他便离开花县,寻洪秀全不到,半途折回。咸丰三年去香港,在西洋牧师处教

    书。第二年离香港到上海,想到天京去,受清军所阻,只得滞留上海,在洋人办的学校里学

    习天文历法。这年冬天又返回香港。咸丰九年四月,洪仁玕抱着“聊托恩荫,以终天年”的

    思想再次寻找洪秀全。在洋人帮助下,这次终于顺利到了天京。

    此时正当杨韦内讧之后,石达开又带兵出走,洪秀全对异姓猜忌甚深,而自己的两个异

    母兄又不中用,见到这位学贯中西的族弟,十分欢喜。见面之后,便授与福爵;几天后又晋

    封义爵,加主将;不久,又不顾许多大臣的反对,晋封洪仁玕为开国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

    王,总理全国军政,相当于当年杨秀清的地位。

    洪仁玕来到天京未满一个月,并无尺寸之功,便位居宰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洪仁玕

    毕竟是个眼界开阔、学养深厚的有为之士,他决心不负天王重托,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地担

    起领导天国军政这付沉重的担子。

    洪仁玕在香港生活较长时间,对外面世界了解甚多,看到西方国家制度优越,生产发

    达,很受启发,有心想把天国治理得如同西方国家一样的繁荣富强。他参考外国的成功经

    验,向天王提出了一套崭新的建国纲领——资政新篇,试图从风、法、刑三个方面着手,彻

    底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个资政新篇受到天王的激赏,只是因为天国版图内,几乎无一块安宁

    之地,其中所提出的许多美好的设想,现在都不能实现。

    他只能暂时搁下,集中精力考虑战事。

    干王虽然没有亲临战场打过一天仗,但他聪明好学,读过不少前代兵书,平时也常跟天

    王闲聊打仗的事,慢慢地也悟到一些用兵打仗的知识。在对天国各大主要战场作了全面分析

    之后,干王提出围魏救赵之计,即以打武昌来解安庆之围。干王向天王谈了这个设想,得到

    天王支持,并要他和陈玉成、李秀成再细细商量。

    陈玉成从皖北战场星夜赶回天京,李秀成也匆匆离开苏州忠王府工地。洪仁玕向二王谈

    了大江南北两岸同时出兵奇袭武昌,以此引诱湘勇兵力西去,从而解安庆之围的用兵计划。

    陈玉成听毕,立即表示赞同:“干王此计甚好。武昌为湖广中心,湘妖粮草辎重,全靠从武

    昌船运至下游,倘若将武昌夺回,则断了湘妖的后路;且目前胡妖头正率湖北绿营的主力驻

    扎在英山一带,守武昌城的是满虏官文,此人是个无才情的圆滑官僚,城里的兵力亦单薄。

    武昌告急,胡妖曾妖必然会全力抢救。”

    李秀成却不同意,无论从哪方面看,洪仁玕的这个想法都不成熟。

    “围魏救赵之策,写出了我天国军事史上光辉一页的,是今年初夏大破江南大营的战

    绩。”外表看来文弱白净如同妇人的李秀成,说起话来却声如洪钟。他有一个特殊的习惯,

    一坐下来,左右两条腿便交换着不停地上下颤动,说话时亦如此。干王在李秀成的心目中并

    无地位,只是由于等级的限制,也因为看在天王的面子上,他才表面上服从。李秀成认为这

    是一个关系到天国命运的重大战略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