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蒋介石成败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卷 术篇 43、偷梁换柱,意在控川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训练结业时,每人发了一大笔钱。这次收买初见成效,有一部分川军将领倒向蒋介石这一边。刘湘每逢蒋介石讲过话以后,马上去“消毒”。

    3.演调包的戏法:川军出川,蒋家军入川。

    刘湘与蒋介石明争暗斗,双方的矛盾趋近于白刃化。而刘湘在西安事变中,支持张学良,蒋极为恼火,决定对四川动手术了。将川军整编,同时以出于抗战的需要为幌子,势图控制四川。蒋介石后来说:“到川以后,我才觉得我们抗日之战,一定有办法。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如果没有像四川那样地大物博、人力众庶的区域做基础,那我们对抗暴日,只能如‘一二八’时候将中枢迁至洛阳为止,而政府所在地,仍不能算作安全,……到了(民国)二十年进入四川,这才找到了真正可以持久抗战的后方。”1938年3月,他在武汉会见刘湘的代表邓汉祥时全盘托出了他整编川军的决心,他说“四川军队太多,应该缩编。四川一省,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甫澄(刘湘)身体多病,兼管军民两政,深恐他身体不逮。中央拟派能够同他合作的人去任省主席,让甫澄专负绥靖地方的责任”。后在邓汉祥的反复申说下,又经过何应钦从中劝说,蒋介石才不提军民分治,而坚持川军缩编。后来,由于刘湘的抵制,缩编未果。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假抗日之名,把川军调出四川。刘湘是积极主张抗日的,他发表了《告川康军民书》。1937年8月,刘湘决定川军出兵11个师。刘湘也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他的部队编为第二十三集团军,由刘湘直辖,沿川鄂线向湖北进发;另外一部分川军组成二十二集团军,被调入陕西归阎锡山的第二战区,还有一部分川军归第一战区指挥。刘湘统率的二十三集团军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从蒋介石对川军的部署来看,他是要趁对日作战之机肢解川军。他委任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其实这个战区根本就不存在。刘湘得知此情,感到自己一腔抗日热忱,却被蒋介石所愚弄,气愤极了,国忧私怨交加,顿使病情加重。蒋介石虽然派人送刘湘到汉口医治,但已无济于事了。蒋以陈诚代理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职务,刘湘失去了对川军的掌控权。刘湘于1938年1月病逝。

    川军出川后,蒋介石却安排成建制的嫡系部队,一个军又一个军地撤退到四川,真正把四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评析:

    偷梁换柱,是历代兵家和权谋家乐于使用的计策。春秋过末期,晋国内有智、韩、赵、魏四家掌握大权,而智氏势力最大,智氏联合其他三家势力倒晋。在力量配备上,按常规布阵,以友军为梁为柱,而不是以自己的精锐部队为梁为柱,盟军无法控制,这是策略上的重大失误导致盟军反水,结盟崩溃,智氏家族遭灭顶之灾。战国时期,秦国向韩国和魏国借道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臣率兵迎击秦军,变通常规布阵,偷梁换柱,把自己的精锐部队乔装打扮,送到秦军的关键部位,也就是兵家说的梁柱部位待机袭击敌军,致使秦军大败,以弱胜强,成为偷梁换柱的范例。

    蒋介石在运用偷梁换柱的计谋时,有独到之处,首先,酝酿与施计是一个长过程。解决四川军阀割据问题,蒋介石前前后后用了五六年的时间,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运用偷梁换柱术,最终迫使刘湘等四川军阀就范。其次,因时而变,顺势而作。解决四川的军阀势力运用了多种计谋,有明示,以中央政府的身份,向四川地方军阀提出统一军令的要求,还有派人渗透,以及恩威相济等等,因时势的变化而交替使用;其偷梁换柱也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抓住机遇,顺势而作,更加自然与隐蔽。

    从维护国家统一,从建立抗日大后方的角度考察,蒋介石致力于解决四川军阀问题,是有远见的战略之举。刘湘等四川实力派,在民族危亡之际,听从中央调遣,出川抗日,此乃爱国义举。问题在于,蒋介石在践行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略时,还夹带着为一党一政治集团徇私的小术,为了打压、削弱乃至消灭异己,不择手段,此之过有损于其功。

    ╔——╗

    ┆海岸┆海量的书籍!海浪样的冲击!

    ┆文学┆◇ .haxwx.com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