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蒋介石。从此蒋介石开始飞黄腾达。”事后,孙中山曾为蒋介石所著《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作序说:“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予侧;而筹策多中,乐为予及海军将士共死生。”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并在此后给他的亲笔信中,再一次强调蒋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兄能代我在军中多持一日,则我之信用可加多一日。”
在孙中山蒙难时期,蒋介石决定同孙中山生死与共,是他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过去10年里,孙中山虽然已经重视他的才干,但没有大胆地重用;经过这次患难相处,更使孙中山觉得他是位可信可重用的帅才。此后,蒋介石在革命阵营中的地位直线上升,获取黄埔军校校长这一重要职务,得到建立为自己打天下的军队的条件。蒋介石以命赌运,获得极大成功。
评析: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政治决策,应考虑成本,顾及后果,趋利避害,认定可为而为之。然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做过多年投机生意的蒋介石,把经济生活中的赌博运用到政治领域,敢于冒风险,甚至不计后果,给人一种政治上不成熟、冒失的印象。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种认识水平上判断蒋介石在政坛上的搏击,那未免太注重表象。其实,蒋介石初出茅庐步入政坛,看似冒失,实际上还是比较有章法的:
第一,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通过冒险,改变自己背时的境地。在军界、政界闯荡之初,蒋介石时运不顺。然而,他并不气馁,在背时境地求转运。
第二,讲究策略,以退为进,静观待运。蒋介石爱“枪杆子”如同生命,有时甚至胜过生命。可是他在涉足军界后,却多次自动离开了部队。这种退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以退为手段,或者在退中创造机会,或者用退侦察对方的企图,寻找空隙,争取新的发展空间。
第三,退不是无为而治,而是有所作为。在退中求进,蓄势待发,尽力地创造条件,争取机会,向最高决策者提出军事行动计划和政治抉择方面的建议,展示自己的才能;博览群书,夯实干大事的基础。蒋年少虽很顽皮,但读书还是很勤奋,这种习惯,后来一直保留,即使在离开军队后,仍不忘读书。他读书涉涉猎广泛,主要是学习军事方面的,不仅熟读《孙子兵法》等书,还学习外国军事著作;主动与孙中山接触,拉近与孙中山的距离。这里的关键是要有为,有所作为,展示出本领与才华,才可能有“位”。
第四,善于把握机遇。孙中山蒙难一些政客与军阀是避而远之。而蒋介石却反其道而行之,“越是艰险越向前”。在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机遇寓于风险乃至灾难之中,个人的前程与命运同革命的前程与命运紧紧相连。当然,蒋介石认准时机敢于冒险,主要的不在于他胸中有多少正义与正气,而暴露出他作为一个政治投机者,在名利场上的诡谲和善于机变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