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造舆论,取得各地尤其是上海有声望的知名人士的支持。
李思浩觉得很有道理,便请陈昆初指点一二。陈昆初见李思浩心已动,时机成熟,便开始大谈虞洽卿在上海商界颇有名望,举足轻重,尤其在租界有极大势力,如果请他出面,一定会得到上海各界的普遍响应。李思浩十分相信,便请陈昆初帮忙与虞洽卿联络。陈昆初故作为难地说,虞洽卿因商务上资金一时难以周转,恐怕一时无暇来顾及此事,如能帮他介绍交通银行总经理钱新之贷款30万元,帮虞洽卿解除后顾之忧,他自然会为北方政府全力奔走。李思浩见话已出口,不好推辞,只有答应下来。
就这样,虞洽卿略施小计,便轻而易举地从交通银行提走了30万元借款。其谋划之精细,运筹之微妙,使不少商界老手也只能望其项背、自叹不如。
后来,由于投资固定资产过多,虞洽卿的三北公司出现严重的资金周转失灵,虞洽卿再次施展他的借债手腕筹措资金。由于当时银行贷款条例规定,凡企业购买轮船用于航运业,银行将给一定的资金援助,只须先付三成定金,余款可以在六个月内还清。也就是说,购买一艘船,可以向银行抵押后获得船价一成的款项,付去船价三成的定金,将有四成的现款余额,这不失为一种短期的借款方式,就这样虞洽卿越穷越买船,反而帮自己渡过了难关。
1926年以后,帝国主义的大批商船来华,形成了船多货少的局面,加之军阀混战,商业停顿,三北公司的轮船又多是旧船改装而成,质量、服务、速度都远远无法同外船竞争,因而被迫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