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个年轻的报刊编辑受主编指派办一个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科普专栏。年轻人的热情很高,决心把这个专栏办成高水准的档次。为了保证稿子的质量,他打算请一批医院校的专家学者来做特约撰稿人。于是他开始拜访自己拟定的各个撰稿人。每到一处,他都拿出一张长长的名单给对方看,表示自己所请的都非无能之辈。一圈转下来,他觉得没多大问题了,便在报社坐等稿子上门了。然而,事实没像他想得那么顺利。那些专家学者好像都忘了那件事,几乎没人写稿子给他寄来。他感到很不解。主编得知此事,特来寻问他约稿的具体做法。当年轻人拿出那张密密麻麻的名单时,主编笑了:“要是你拿着这么一张纸给我看,然后再让我写稿子,我也没什么积极性。你想想看,一个小小的专栏,本来所需稿件不多,而你又告诉每一个人,已请了这么一大堆专家,那谁还会认为与自己还关呢?帮助他人其实是许多人乐于去做的事情,但人人都有小小的虚荣心,希望自己所提供的帮助是最为宝贵的,最为独特的。那位年轻的编辑忽视了这一点,求了许多人却等于谁也没求到。后来主编建议他改变做法,针对各个专家的学科特长,写信诚恳地邀请他们就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发表最具权威性的文章。果然,接到信的专家全都寄来了精心撰写的文章。可见求人相助时很有学问。让人们感到你最需要他的帮助,这才是十分重要的。
各个击破的战术还可以用在制敌的方面,尤其是在面对众多的对手围攻的情况下,各个击破的方法最为有效。
美国著名男影星亨利·方达在影片《十二个愤怒的男人》中成功地扮演了男主角。剧情大致是在12位法官中,有11名法官一致认为一位少年杀人嫌疑犯有罪,只有一名认为无罪,整个过程是表现这名法官是如何说服其他同事的。如果扮演这个角色的方达一开始就正面否定,那么其他11人可能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看法。而亨利·方达的做法很特别,他只是就一件件人证物证分别向11个人解释。他不问:“你们认为如何?”而是问:“您认为如何?”这样一来,事先求得了那些对证据心存疑虑的法官的默许,然后逐一地说服他们,后来少年最终被判无罪释放,各个击破的战术终获成功。
后发制人,弱者不弱
后发制人是与先发制人相反的一种应变策略。运用这种策略,往往是先让对方动手,自己主动退让一下,然后再反击,以制服对手。由于后发制人是在对手已经有了行动,并且从一定意义对自己构成了威胁之时的应变,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临危应变术。
人们熟悉的后发制人应变术,要数《水浒》中讲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最为精彩。那是林冲在发配沧州途中,被柴进接到庄里设宴款待。柴进家中的洪教头觉得林冲只不过是一个“配军”,心中瞧不起林冲,而柴大官人又如此礼待林冲,因此引起洪教头的嫉妒之心,决计要与林冲比试高低。只见洪教头先起身,连声说:“来,来,来,和你使一棒。”便脱下了上衣,拽扎起裙子,掣一条棒,使了一个旗鼓,站到场地中央。当林冲站起身时,洪教头又喝道:“来,来,来!”林冲碍于柴进的面子,只得草草应战,刚使了四五个回合,便跳出圈外说:“小人输了。”柴进见林冲并未使出本领,便极力劝林冲再使一棒。洪教头见林冲刚才退却了,以为是怕他,也想再显威风。但见他又连喝三声“来,来,来!”使棒朝林冲舞了下来。林冲不慌不忙地往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此时,林冲见他脚步已乱,于是,将手中的棒从地上一挑,和身一转,那棒直扫洪教头的臁骨上。洪教头招架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林冲用后发制人之术,获得了比武的胜利。
《荀子·议兵》云:“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后发制人在军事上的运用很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讲到:“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公元221年7月,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孙权。孙权命陆逊率五万军兵迎敌。战争持续了几个月。到第二年2月,刘备重新组织兵力,沿江而下,向东吴发动了大举攻击。东吴面对强敌,采取后发制人之策略,先让刘备一步,退至夷陵(湖北宜昌境)一带。吴将陆逊领军与蜀军相持半年之久,待蜀军士卒疲惫、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时,陆逊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决战,以火攻大败蜀军。
1812年6月,拿破仑亲自率领60万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合成部队,向俄国发动进攻。俄国用于前线作战的部队仅21万人,处于明显的劣势。俄军元帅库图佐夫根据敌强己弱的局势,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实行战略退却,避免过早地与敌军决战。在俄军东撤的过程中,库图佐夫指挥部队采取坚壁清野、袭击骚扰等种种手段,给予敌军以大量杀伤。接着,又将莫斯科的军民撤出,让一座空城给法军。10月中旬,法军在莫斯科受到严寒和饥饿的巨大威胁,不得不撤退。此时,库图佐夫抓住战机,予以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