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厚黑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章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懂得尊重上司

    我们在接受任务,听取上司的想法、指示时,应聚精会神地听取指示,领会指示并记住每项指示的细节,这本身就是尊重上司的具体表现。你可以偶尔地加些表示语气的词,“嗯”、“对”、“是这么回事”等,也可以重复上司谈话中的一些关键词来表示你在仔细倾听。并且,你的眼睛要温和地看着上司,既不要直盯着他,也不要看旁边无关的东西。谛听,是一个人的修养,它也能使你的上司竭尽全力地把他的话掏给你,有些甚至是他原本没打算告诉你的事情。

    尊重上司不一定表现在面对面的时候,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上司保持一致,说话一个声音。对别人说上司的好处,并且表现得忠心耿耿,同样地上司也会如此回馈你的。切忌背后议论上司,这是作为上司最为反感的。一般地讲,任何上司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听从指挥,一心一意,这是所有上司的心愿。在工作上,在日常生活中,与上司要言行一致,多给上司出主意,及时反馈信息,这都是尊重上司的基本要求。

    东汉时期,董卓由凉州进京,乘乱把持了东汉王朝后,一则为改变自身形象;二则为拉拢文官集团,遂解除党锢,大量启用文人和名士,史称“幽滞之士,多所显拔”。蔡邕是当时闻名天下的文人,一介武夫的董卓更是甚见敬重。董卓重其才学,厚相遇侍,每当朝廷有事,常叫蔡邕负责起草诏书之类。一直怀才不遇的蔡邕而今受到重用和信任,顿感荣幸,于是很卖力。过去很少有人看上他,惟有董卓给了他施展才干、占尽风光的机会,他自然要感激、敬重董卓。董卓也很赏识他,一段时期,竟一天升一次官,三日之间,官至尚书。其升官之迅速,为中国官场史上罕见。董卓作为窃国大盗,被其司徒合谋而诛后,朝廷内外一片欢呼,“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长安城内酒肉价格为之腾贵。蔡邕闻其死讯,反出了“叹惜之音”,因为不谐之声,蔡邕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其他的我们暂且不论,只说作为属下的蔡邕,在尊重上司董卓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在未遇到董卓之前,曾因得罪宦官而亡命他乡,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因此,他敬重上司董卓是合情合理的,尽管董卓是窃国大盗。蔡邕能做到董卓在得势和失势时一样敬重,并叹惜董卓之死,单从这方面讲,蔡邕能自始至终与他的上司董卓保持一致,这真是可以堪称尊重上司的楷模,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以公服人,以平对事

    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最好是衡量轻重,以求“公平”二字,则人们没有不服从的。不能以公为私,以私害公,这两点最好是铭记在心。这也是处世服人的一个原则。

    历史记载:“范文忠公身为谏臣,赵清献公作为御史,因辩论事情意见相左而互有隔膜。王荆公几次诋毁范公,并且说:‘陛下问赵公,就知道他的为人。’后来有一天,神宗问清献公赵公,赵公回答说:‘忠臣。’皇上说:‘你怎么知道他是忠臣呢?’赵公回答说:‘嘉初期,神宗违豫,他请立皇嗣,以安定国家,难道这不是忠吗?’退出后,王荆公问赵公说:‘你不是与范仲淹有仇隙吗?’赵公说:‘我不敢以私害公。’”不敢以私害公,说起来容易,做到就难了。既不敢以私害公,自然也不敢以公为私。从那以后,有几个人能及他?不但范文忠公佩服他,神宗也佩服,王荆公也不得不服。

    不以公为私,就在于廉而不贪。这不但要观察他的从前,尤其要观察他的后来。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季文子死时,以大夫礼节入殓,以他用过的家用器具陪葬。没有锦衣的妾婢,没有吃粮食的马,没有家藏的金银,没有贵重家器。君子这就知道季文子是忠于王室了。辅佐三代君主,而没有家私积蓄,难道说不忠吗?”诸葛亮呈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穿吃二事,全靠自家,我觉得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调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辜负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廉洁,不过是人臣的一节,而史家称他为忠。读过诸葛亮的表言,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无不字字见血,句句心长,可以与日月同辉。

    想征服人、征服天下与后世,不仅要以贪赃枉法、受贿自富作为大戒,人情馈赠,也宜当免除。

    王朗川的《言行汇纂》记载:“云南大理府出产石屏,管理这个地方的官员,每个都是劳民伤财,车船载着去馈赠于人。有个帮主独自寓意于送行诗说:‘相思莫遣石屏赠,留刻南中德政碑。’又有河南土产特种蘑菇线香,旅游的人都拿取以馈赠于人。当肃愍公巡察这个地方时,他一点儿都不取。当时有人作诗说:‘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虽然是小事,然而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人的高风亮节。小节立,大节也就自然可立。取财之道很多,要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发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