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门板挡不住》的写作,一个十分鲜活的构思、一次心血来潮的冲动,然后就是日以继夜的坚持,持之以恒的伏案疾书,还有大刀阔斧的修订,日复一日地在电脑上码字,直到2007年10月30日晚上9点的最后完成,我终于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对这样的宏篇巨作的全部修订,也就完成了这部伴随了我一年多的长篇小说的创作。
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和七个女人的故事,一个轻松愉快、令人喷饭的爱情故事,一个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现实故事。可能会有些情节令人感到似曾相识,有些语言叫人读来亲切,有些人物与我们朝夕相处、摩肩接踵,那就要感谢读者,那就是这部小说的宗旨和夙愿。
拒绝玄幻灵异,摒弃仙侠魔怪,写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年轻男女的爱恨情仇,而王大为这个硬朗而帅气的小伙子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间所经历的林林总总,就是中国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也许就是那句宜昌土话里所说的:“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第一稿写的很快,差不多三个月就杀青了,大概写了一百二十九小节,写得很简单,只是越到后面就越感到吃力和有些不满意了,有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突然冒了出来,而且由于交代不清而到处打补丁,想推倒重来的想法在博大艺苑的时候就油然而生了,于是边写边改,也就拉开了第二稿的序幕,很辛苦的,单单为了情节的安排和目录就重写了不少于十次,最后增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刘心怡。刚开始的时候是想让李玉如、孙晓倩和钱凤柔三足鼎立,一个现代、一个古典、再加上一个大名鼎鼎的明星,后来又把李嫣然拉了进去,英雄救美,多好,也得以身相许吧;杨婷婷在他父亲的坟前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后面就是顺水推舟了;孙晓倩似乎一直写得很单薄,有些情节也很不如意,索性把她放在最后,几乎是完全重写;韩巧巧就是为了衬托粉色佳人才安排的;刘心怡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神仙妹妹,而且自认为写的不错,有些情节还有些沾沾自喜,是不是有些夜郎自大了?不过在女人的最终数字上,我还是不可挽救的落入了俗套之中。
还得不厌其烦的再声明一次,《门板挡不住》的所有的情节都是虚构的,所有的人物也是虚构的,一切都不过是小说的载体,其用意只是单纯为了享受写作的快乐和自我欣赏、公布于众的乐趣。因为是宜昌人,所以对于这座沿着长江而展开的狭长的山区城市有着很深的感情,再就是武汉了,那是我的第二故乡,对武昌的熟悉程度甚至远远胜于对宜昌周边的印象。小说里提到的那些城市十之八九我很久以前都去过,有的不知去过多少次,当然从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出我的取向,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杭州则是名扬海内外的人间天堂。当我和小说中的主人一起,用笔墨和那么多的城市接触的时候,随着他们一道徜徉在那些熟悉的大街小巷,那些过去了的、已经淡忘了的往事就鲜活的重新呈现在我的脑海了。
在写作开始的同时,《门板挡不住》的修改就已经展开了。先是添油加醋,尽可能地把事情说透,交代清楚,章节和段落就开始膨胀了,直到自己意识到这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愚蠢可笑的,面面俱到也就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就在调整情节、安排故事节奏上下功夫了,经常出现大段大段的重写,大段大段的删除,毫不夸张地说,全部小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篇幅经过了润色和改写,最后才成为这二百二十一小节的规模,删掉的总有几十个小节,很可惜,却因为内容雷同而不得不放弃了。
如果没有电脑,我是绝对无法完成洋洋八十六万字、如此巨大的长篇小说,也根本没有办法三易其稿,在《门板挡不住》的写作中,重要的就是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修改和删改。刚开始用公文纸,写了好几百页,也写完了一瓶英雄蓝墨水;再用各种的练习本、工作笔记和帐薄记下了所有的修改,也写完了一瓶英雄红墨水,才算是完成了修改;最困难的就是往电脑上码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敲上去,还得检查错别字,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熟悉了微软输入法、谷歌输入法还有搜狗输入法。
虽然打字对我而言很困难,但我马上就发现了电脑写作的好处,可以让你无数次地进行增添、删除、插入和粘贴,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有时候老是不能进入状态,写出来的有些东西苍白无力的弊病是个很有用的工具,我就可以一边又一遍的推敲和斟酌。好笑的是,因为我在原告上画了密如蛛网的引线,又重写了无数的小段落,有时候自己都被弄糊涂了,索性都搬到电脑上再进行调整,如果没有电脑,我就只有待以自毙。我很喜欢这样的便利,这也是第三稿非常顺利的原因。
在《门板挡不住》中间,我先后引用了大概一百八十多首宋词。中国文学宝库最为被人叹为观止的无疑就是唐诗宋词了,而由于我首先抓到手里的就是胡云翼的《宋词选》,也就一贯而为之了,其实我很喜欢宋词的,为了喜欢,把一些地方只需要引用一句即可之处统统全文引用,就是让大家茶余饭后和我一起品词。事实上,宋词是歌曲,而那些